编者按:目前,全国各地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然而,各地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亟须破解的难点等问题。下面,笔者就目前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难点、误区及对策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1. 资金方面。缺乏足够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普遍的问题,这在全国也具有普遍性。一些村镇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拓宽资产金额来源渠道,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等;另一方面能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通过与企业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处理问题。村里可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和商业计划书,向政府有关部门展示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的潜在能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与旅游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做沟通,吸引他们来村里投资兴业,共同开发农文旅项目。
2. 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项目的发展。 一些村镇有几率存在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不足或老化的问题,也可能缺乏网络、通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此,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同时,能够最终靠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还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在线预订、导航、讲解等服务。
3. 文化挖掘与保护方面。农文旅融合的核心是文化, 一些村镇在文化挖掘和保护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村里的民间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可能没有正真获得充分挖掘和利用,也可能面临着破坏和流失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村里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能够最终靠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馆、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服务产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让他们热情参加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
4. 市场推广方面。全国大部分村镇的农文旅项目有几率存在知名度不高、市场推广不足的问题,导致游客数量有限,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制定科学的市场推广策略。可通过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宣传源安村的农文旅项目,提高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加强与旅行社、旅游平台等的合作,拓展客源市场。还可以举办旅游推介会、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5. 产业协同方面。农文旅融合需要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但一些村镇有几率存在产业协同不足的问题,各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为此,要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成立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各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能够最终靠建立产业联盟、合作组织等方式,促进各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中,形成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误区一:缺乏科学规划,认为规划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价值。部分地区在发展农文旅时,不进行系统的规划,随意开发项目。比如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盲目跟风建设,导致项目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一些开发者还可能因资金不足或认为规划无用等观念,忽视科学规划,造成投资浪费和后续发展困难。
误区二:定位不准确,盲目照抄照搬,同质化严重。对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体、主题特色、市场价值等方面定位模糊。有的想把所有人群都作为目标客户,结果项目缺乏针对性;或者在主题打造上不明确,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使得项目缺乏独特性,在游客心中形不成核心、准确的关注度。
对策一:重视规划。改变观念,认识到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延请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还能与项目发展形成利益关系的规划设计团队长期合作,制定详细、系统且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
对策二:精准定位。深入调研市场,分析当地的优势和特色,明确目标客户群体,找准项目的主题和特色定位,打造差异化的农文旅产品和体验。
误区一:文化理解片面,对本土民俗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游客体验感不强。只关注到当地文化的表象,如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而没有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这使得在农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展示和体验形式单一、浅薄,无法让游客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误区二:文化商业化过度开发,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没能得到展现。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对文化进行包装和商业化开发,破坏了文化的原真性和纯粹性。一些民俗表演、文化活动为了迎合游客变得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韵味。
对策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挖掘文化的历史价值、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讲故事、举办文化讲座、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游客进一步探索和感受当地文化。
对策二:适度开发与保护并重。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制定科学的文化保护和开发策略,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造成的破坏。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误区一:农业与文旅结合不紧密,忽视了游客体验性,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导致收入过低。农业仍然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一些农业园区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些观光项目,没有将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与文化体验、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强。
误区二:产业链条不完善,没有将农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农民增收渠道没能得到拓展。农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较短,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在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开发、旅游服务等环节存在短板,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导致产业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对策一:加强产业互动融合。将农业生产、文化创意和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多元化的农文旅融合产品和体验。例如,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了解农业文化和生产的全部过程。推动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创意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对策二: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完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
误区一:开发过程中破坏生态,盲目将原生态的乡村小路用现代材料去硬化,即浪费资金又损坏原有风貌。在农文旅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造成破坏,如过度开发土地、破坏植被、污染水源等。这不仅会影响农文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误区二:运营过程中环保意识不足。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环保措施和管理机制。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垃圾到处乱丢、污水直接排放,对旁边的环境造成了污染。
对策一:科学开发,保护生态。在项目开发前,做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避免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破坏。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和环保要求做建设,最好能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对策二:加强环保管理。建立完整环保管理机制,加强对项目运营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配备完善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误区一:专业人才缺乏,只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忽视本土民间艺人及乡土人才。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既懂农业、又懂文化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严重短缺。这导致在项目策划、运营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影响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误区二:服务的品质参差不齐,没有真正认识到服务的品质在旅游接待中的重要性。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农文旅项目的服务的品质很难保证。一些服务人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和技能,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对策一: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与引进。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农文旅融合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开发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的专业人才来当地工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对策二:提升服务的品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估,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误区一:农民参与度低,乡土风情展示得不够充分,导致乡村旅游项目乡土氛围不浓厚。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民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较低。一些项目由企业或政府主导,农民只是作为土地出租者或劳动力提供者,无法充分分享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收益,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误区二:利益分配不均,农民积极性不高。企业、政府、农民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这不仅会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也会影响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策一: 提升农民参与度。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参与农文旅项目,让农民成为项目的股东和受益者。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项目的发展。
对策二: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应带领企业、农民等各利益主体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建立利益协调和纠纷解决机制,及时解决利益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上一篇: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诸多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