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园区作为石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核心载体,在国家战略布局和产业升级需求推动下,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效跃升”的深刻变革。当前,中国石化产业已形成“沿海炼化一体化基地+新兴增长极”的双轮驱动格局,但在同质化竞争、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未来需通过特色化发展、高端化突破、循环化改造等方式,构建“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新型石化园区体系,为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千亿级园区主导行业格局。截至2024年5月底,中国已通过认定化工园区678家,其中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化工园区58家,产值超千亿元的超大型园区13家,占比达到22.4%,但产值占比超60%,超千亿元的超大型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在产业规模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主导产品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材料延伸。在基础化工原料方面,2024年石油化学工业园区中乙烯、丙烯、PX、PTA等材料的产能持续扩张,部分产品产能将在近三年陆续达到峰值,为高端材料领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方面,氟材料、电子特气等众多材料实现了技术突破,高性能聚烯烃、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等成为发展重点,吸引众多园区布局,绿色低碳产品需求激增,为化工材料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沿海基地为核心+新兴增长极”差异化布局发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已形成产业以七大沿海炼化一体化基地为核心,形成“港口经济+全球竞争力”的集约化布局,同时依托内陆地区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培育新兴增长极。从2024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中石油化学工业园区TOP30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19家,东北地区6家,西部地区3家,中部地区2家,东部地区在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发展上具有极大优势。沿海基地以超大规模炼化项目集群主导全球供应链,内陆增长极则聚焦区域产业链延伸与高端化升级,形成差异化互补的协同发展模式。
注:本研究涉及化工园区名单以2024年5月底已公布的认定名单为准,本地区未认定的园区不纳入评价范围。
产业链协同与资源共享深化,加速园区集群化发展。为提升企业集聚程度,石油化工园区不停地改进革新产业耦合模式,通过原材料隔墙供应、副产氢热电联供等方式,带动园区内部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的形成。而集群化园区发展进一步带动形成区域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石油化学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环渤海湾、杭州湾等石油化学工业产业集群产值较高,在全球石油化学工业产业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
低碳转型与循环经济加速,推进园区绿色化发展。随着“双碳”战略不断深入推动,石油化学工业园区面临较大的降碳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园区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一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促进园区内企业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三是推动低碳能源的替代,布局海上风电、光伏等项目,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与生产,带动园区智能化发展。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实现了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管理上的水准。同时,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有效整合园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此外,智能化发展还促进了园区内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为构建智慧化工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高端化发展面临瓶颈。一是目前中国石油化工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化发展不足,尤其在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高的附加价值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中试基地建设数量有限,尚未完全打通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最后一环,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仍然较弱。
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剧,特色化发展面临挑战。一是部分石油化学工业园区产业体系趋同,基础化工项目集中布局较多,致使低端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攀升。但在高端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高的附加价值领域,投入与布局却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二是部分园区缺乏清晰的差异化定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无法凭借独特优势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严重制约了产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环保要求逐步提升,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石化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在“双碳”战略持续深入推动的背景下,部分园区因能耗双控政策面临挑战,环保不达标企业陆续关停,2023年《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修订对园区污染处理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园区低碳转型进度将加速推进。
资源约束一天比一天突出,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一是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尤其在沿海石化园区聚集区域,可用于新建或扩建项目的土地储备几近枯竭。新增土地指标获取难度极大,周期漫长,致使许多优质项目因无地可用而搁置。二是能源供应成本高企,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频繁,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也持续上涨,大幅度的增加了石化企业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四、发展建议——完善要素保障,构建“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园区发展体系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品牌。针对化工园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园区产业体系趋同,缺乏独特优势的问题,各园区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构建差异化产业体系。可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从而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品牌。
二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附加值。一方面,需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园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针对高端化工材料、先进生产的基本工艺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另一方面,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是加速绿色转型,完善循环经济体系。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苛,化工园区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一方面,应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对现有生产的基本工艺进行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打造绿色低碳园区。
四是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要素保障。针对园区发展面临的要素问题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在土地方面,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实施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满足园区发展用地需求。在资金方面,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在人才方面,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