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哪些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范围,固定资产投资和我们一般所说的“投资”有何不同……本期统计科普小课堂我们来聊聊“固定资产投资”的那些事儿。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经营或管理而持有,有效期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比如厂房、生产线上的机器、办公楼的电脑设备、农村居民建房、其他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经济林木、农器具和役畜以及土地等等。
在生产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比如仓库的叉车、公司的送货面包车,它们虽然不直接生产产品,但缺了它们工作就转不动;
比如汽车厂自己用的生产线是固定资产,但产出的汽车就是准备销售的产品。
与很快用完的原材料不同,固定资产会慢慢损耗。就像手机用久了会变卡,机器用久了会磨损,公司每年会计算损耗成本(折旧),分摊到多年的成本里。
通常都是实物资产,比如价值几十万的机床、上百万的厂房,和商标权、专利这些非货币性资产不同。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就是企业或国家把钱花在“硬件大件”上。比如,工厂盖新车间、快递公司买卡车、房地产商建造住宅、政府修的公路桥梁......这些经常使用的资产投资,都属于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按构成可大致分为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另外的费用。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两部分。
包括个人生活用房、生产经营用房、科学实验用房、办公用房、文体活动用房、教育、卫生用房等;
包括道路、桥梁、管道、水坝、水库、仓库、台站、堤坝、坑、井、沟、洞、塔、槽、设备基础设施及其他构筑物;
流动资产:无论是不是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均不能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
消耗性生物资产:如农作物、待售林木和花卉、存栏待售的牲畜(非种畜、役畜)等。
一般包括大修理、养护、维护性质的工程,如设备维修、建筑物翻修和加固、单纯装饰装修、农田水利工程(堤防、水库)维修、铁路大修、道路日常养护、景观维护等。这类建设活动未替换原有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增加新的固定资产,属于生产范畴,不属于投资活动。
一般包括单纯购置的旧建筑物和旧设备、临时性租赁租入(融资租赁除外)的固定资产、单位购置的商品房(包括主管部门购置商品房转换为保障性住房)、单纯土地平整、土地一级开发、围海造地等。这类建设项目虽然符合固定资产投资属性,但由于其相关支出已经在前期统计或将在后期建设时进行统计,为避免重复统计,以上内容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
我们通常所说的“投资”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经济主体为获取未来收益而投入资金或资源的行为和过程,涵盖了金融和实物领域,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房地产投资、金融理财产品投资等等。只要是以增值为目的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无论资金投入多少、获取的资产是否是当期新增、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交易、是有形资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都属于“投资”行为。
“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用于衡量一国或地区资本形成的规模,评估产业升级效果,反映实体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投资”行为更关注个人或企业的财富增长(如股票收益、房产升值),“投资”数据更多用于微观个体的经济决策,而非宏观经济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实施主体具有组织性、法定性,仅限法人单位或“视同法人单位”的组织(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个人一般不作为独立投资主体,除非通过申请注册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才能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主体。而“投资”的实施主体具有开放性、个体性和多元性,既包括政府、企业等组织,也涵盖个人(如自然人直接参与金融投资、个体创业投资等)。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有三大引擎:资本投入(买更多设备、建更多厂)、劳动力投入(有足够多的人参与生产)和技术进步(用更高效的方法生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就是给“资本投入”这个引擎加油,让经济跑得更快更远。
通过直接投资形成资本积累,能够有效拉动当期经济稳步的增长。比如修高铁、建5G基站,生产钢铁、水泥、设备的厂商订单会增加,还能创造大量就业;
通过新建、改建固定资产来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固定资产投资还兼具民生属性,能改善民生、稳定就业、促进消费,比如政府建设保障房、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造 ,让大家住得更舒心;建设5G、千兆光纤宽带等新基建,让我们生活更方便。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是判断经济发展周期的重要依据,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也为社会公众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扩大再生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如果某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说明这个行业在未来发展会有很大潜力。